分享有礼
分享至X
《椭圆及其标准方程(二)》 复习旧知 1、椭圆的定义: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和等于常数(大于F1F2)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,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,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。 注:若P是椭圆的点,则 |PF1|+|PF2|=2a 2、椭圆的标准方程 定义 |MF1|+|MF2|=2a(2a>2c>0) 图形 方程 x2/a2+y2/b2=1(a>b>0) y2/a2+x2/b2=1(a>b>0) 焦点 F1(-c,0),F2(c,0) F1(0,-c),F2(0,c) a、b、c之间的关系 a2-c2=b2(a>b>c>0,a>b>0) 注:焦点位置的判断 看分母的大小,焦点在分母大的那一项对应的坐标轴上。 旧知测试: 1、如果方程x2+ky2=1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,那么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(D) A、(0,+∞) B(0,2) C、(1,+∞) D(0,1) 2、椭圆x2/25+y2/9=1一点P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5,则P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(A) A、5 B、6 C、4 D、10 3、椭圆x2/25+y2/169=1的焦点坐标是(C) A(±5,0) B(0,±5) C(0,±12) D(±12,0) 4、已知椭圆方程为x2/23+y2/32=1,则这个椭圆的焦距为(A) A、6 B、3 C、3√5 D、8 5、F1F2是定点,且|F1F2|=6,动点M满足|MF1|+|MF2|=6,则点M的轨迹是(D) A、椭圆 B、直线 C、圆 D、线段 例1:如图,设点A、B的坐标分别为(-5,0)(5,0),直线AM,BM相较于点M,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-4/9,求点M的轨迹方程。 解:设M(x,y) 由题可得: y/(x=5)·y/(x-5)=-(4/9) y2/(x2-25)=-(4/9) 9y2=100-4x2 9y2+4x2=100 ∴点M的轨迹方程为:x2/25+y2/(100/9)=1 例2、如图,在圆x2+y2=4上任取一点P作x轴的垂线段PD,D为垂足。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,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是什么?为什么? 解:设点M坐标为M(x,y),点P的坐标为P(x',y'),则 由提议可得:x'=x,y'=y 因为x'2+y'2=4 所以x2+42y=4即x/4+y=1 这就是点M的轨迹方程,它表示一个椭圆。 例3、已知B、C两个定点,|BC|=6且三角形ABC的周长为16,求顶点A的轨迹方程。 变式1:已知B(-3,0),C(3,0),|CA|、|BC|、|AB|成等差数列,求三角形ABC的顶点A的轨迹方程。 变式2:已知已知B(-3,0),C(3,0)且sinB+sinC=2sinA,求三角形ABC的顶点A的轨迹方程。 变式3:一动圆与已知圆O:(x+3)+y=1外切,与圆O:(x-3)+y=81内切,试求这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。
自动(将会根据您的网速,自动调整清晰度)
标清(适合网速较慢,视频卡顿的用户)
高清(适合网速较快,视频无卡顿的用户)
超清(适合网速极快,追求高品质享受的用户)
选择课程
课堂提问
课程评论